窗户分割-走向高级的第一步
都说窗户是室内空间的延伸,然而纵观国内多数家庭,真正有延伸作用的寥寥无几,多块数的拼合、纱窗、防盗网甚至还有栏杆的叠加让延伸作用几近湮灭,纵横交错的线条堪比玄奥的数学阵列;当你在操心家里如何更高级时,此抬眼既见的所在是否已经忽略?
是什么形成了该传统分割方式?
随手去找了找以往用户家里窗户的照片,大都是这样:
比较传统的一分三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算好看,更和高级不沾边;
随着窗户尺寸的增长数量也有增加,不变的依然是一母同胞的高强辨认感,那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?
其实从经销商、制作厂那并没有很明确的答案,不过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
姑且能从成本下的运输、制作等方面有个符合逻辑的猜测;
常见的住宅室内窗(非落地窗)的高度都在1.55m左右,宽度不等;而一分三的窗扇较高的部分多在1-1.2米内,宽度在0.45-0.6米不等,这些窗扇要么可推拉要么可开启;而居于最上方的固定扇不可开启居多,且高度多在0.3米左右,长度则和下面较高的部分两扇宽度等同。
这样看来,宽半米高1米在最初就是一个利于模块化生产、运输、安装的尺寸,一来该尺寸内窗扇重量不会太大,更符合少人操作,在上楼、安装时避免多人配合成本上升及配合不熟悉产生意外;二来在机组生产时也减少每个项目尺寸差距太大,操作多则意外多,最多见的就是尺寸不合适,在安装完成交付前,供应商要承担全部的责任,在这点下也更倾向于保守的操作。
偏偏建材进化的速度可以说真的很慢,这或许就是传承多年已经让人们习惯到遗忘的原因吧...
该如何进化?
说到如何进化前还有个前置问题,为什么要进化?
视觉,人为视觉做了多少发明创造想必不用赘述,就如文中开始所述,窗户分割的好坏影响室内和室外的贯通以及空间感的延伸;
从实用层面看,较细碎的分割是为了增加开启扇的数量,而开启扇的增加是出于通风更为便捷的考虑;但我们也常说不要忽略剂量谈毒性,通风是通过公式是可计算的,并非同一面5个开启扇就一定比3个开启扇通风好,附参照公式:
ACPH =每小时换气次数; 较高的值对应于更好的通风;
Q =空气的体积流量,单位为立方英尺/分钟(cfm),如果使用英制单位,或者如果使用SI则为每分钟立方米;
Vol =空间体积L × W × H,如果使用英制单位,则为立方英尺,如果使用SI,则为立方米;
通风率通常表示为每人的体积率(每人CFM,每人L / s)。每小时换气次数与人均通风率之间的转换如下:
Rp =每人通风率(每人CFM,每人L / s)
ACPH =每小时换气量
D =乘员密度(每位乘客的平方英尺,每位乘客的平方米)
h =天花板高度(英尺,米)
根据“ANSI / ASHRAE标准62.2-2013”,住宅的换气率为:
地下室3-4次
卧室5-6次
卫生间6-7次
客厅6-8次
厨房7-8次
阳台8-9次
粗略的讲就是在可以形成空气对流的环境条件下,两边各有一扇(1*0.5m)的窗扇就已经绰绰有余(较真的还请返回公式计算);
而开启扇的增加意味着五金件使用数量的提升(如铰链、把手等),以及密封性的降低,密封性降低带来的有噪音的隔绝效果、防尘性、隔温效果的影响;这些影响都是增加预算带来的...
回归正题,那该如何进化?
前文证明了多开启扇并不会形成正效果无限叠加,那我们就能在既省银子的同时又能提升家的颜值。
我们可以把窗户比作一幅画,那想让这幅画最美的方式就是减少分割甚至不要分割,亦或者通过分割来修正窗户自身比例上的缺陷;
以上完全无分割的可能略微激进,目前的大环境也没差到完全无法开窗,在者住宅领域的新风系统也未成熟到能完全取代窗户的自然风,通过上述的计算,可进行适当的分割来对开启扇的保留;
如果对上图有仔细的观察就能看出并未采用传统的三分或新式三分(一大二小(开启扇上有小块固定扇))而是应用了二分法,一大一小,既保留了开启扇通风的功能,也对窗户比例进行了修正,看着更为挺拔,同时对国内户型和供应商也没有什么难度上的考验;还降低了更迭窗户所消耗的预算;
对于建成时间较久的住宅有“ ”或" "型窗户的,可以将开启扇至于两侧:
如正好窗外视野较为开阔,那正面的效果极为震撼;
身为固定扇没有合页,不用纱窗,如小区安保不错的话连防盗拦网也用不着,这样真是想不高级都难。
大尺寸固定扇唯一的阻碍就是搬运,特别是当定制尺寸超过电梯及楼梯能转圜的尺寸时,必然得吊装,想必大家有耳闻Apple官方店的大玻璃造价及运输难度;不过住宅中能用到该尺度的玻璃也是即为罕见的。
如果实在对旧俗难舍,手头预算也充足富裕,也可以再往高处展望:
全开启折叠窗,重点在于全开启完全折叠,有窗胜无窗;
北方出于气密性下重点是保温的考虑,每扇的窗框必不可少,身处南方就能用无框的折叠窗,通过密封胶条来达成隐框的目的;
回复(0)